在台灣,常聽到的一句話是,我們徹底的厭倦了藍綠對立與政黨惡鬥。這些政治人物,還不用他們開口,我們就可以猜到他們要說什麼。只要是對手政黨做的事情永遠是錯的,即便這些事情,自己政黨也做過。
但在生氣之前,也許應該要先了解背後的制度因子與人性因子,才有可能對症下藥,讓我們說個寓言故事:
雙龍決鬥,勝者,人們將擁立他為王。當兩隻龍為了龍王之位,鑽天入地、上山下海,使出全力互相殺伐時,威力強大的他們,所到之處無不披靡,城鎮鄉野,均成焦墟,讓人們苦不堪言。
龍爭鬥不休,人民也受苦不已,有人便好心的勸告兩龍:「請以人民為念,不要再惡鬥下去了!」兩龍不約而同的回答:「你們訂的決鬥規則就是勝者為王,如何期待我們不要惡鬥?」
好的,讓我們將這個故事,套進現實的場景。
「站在馬對邊,就是站對邊」,在馬總統辭去國民黨主席後,國民黨似乎也在仿效民進黨,漸漸站到「對邊」去了,讓馬政府成了名符其實的「孤家寡人」,避之唯恐不及、切割只怕太慢。
這除了顯現了政治的現實外,更意謂,台灣的政權空窗效應已正式浮現,而這個空窗效應就是趙少康說的兩個在野黨現象。趙先生日前在評論中說,台灣現在只剩下「在野黨」的民進黨以及「準在野黨」的國民黨。民進黨不願增加國民黨在2016大選的勝算,國民黨則反正2016前途渺茫,乾脆留個爛攤子下來,兩者有志一同,都要「反對到底」。至於馬總統,他當然是想做事的,但已有心無力。
這種政黨之間「巧妙讓人嘆為觀止」的惡鬥算計,也是拖住台灣前進的元凶,在野黨莫不以阻礙台灣進步為問政的首要目標。綠營在網路上有一句口號:「國民黨不倒,台灣不會好」。這句話應該改一下,真實的情形應是:「執政黨不夠爛,在野黨不會贏」,如果執政黨的政績表現好,扮演了火車頭,拉著台灣大步走,那麼在野黨還有機會在下次選戰中勝選嗎?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在國會要採取長期霸占主席台、杯葛議事的原因之一。
要強調的是「執政黨不夠爛,在野黨不會贏」這個「公式」,筆者指的不只是民進黨,2000年到2008年,國民黨在野時也以國會多數黨的實力,杯葛了民進黨的許多政策。但若要兩相比較,國民黨的杯葛學是學得不如民進黨,馬執政8年,民進黨在國會裡都是「少數黨」,其杯葛的能力,卻遠遠大於國民黨在野時的多數。顯然,民進黨結合了社會能量的全面杯葛,也確實奏效了,其取得政權的機會大增。
這也將造成一個更加可怕的惡性循環,這不啻告訴國民黨,如果在野了,一定要變本加厲杯葛執政黨,拖垮台灣也在所不惜,這才是台灣民主發展最大警訊。
民主政治,不在於消除人的鬥性,而在於改變鬥爭的形式,讓人類社會的鬥爭型態,從暴力轉向和平,這一點,是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,也是台灣過去60年得來不易的資產。
民主政治,將赤裸裸、叢林式的流血鬥爭,轉化每隔一段期間就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的選舉,想要競逐政治權力的政黨及其政治人物,其戰場就是以選票結算的定期或不定期選舉。
只是,雖然民主選舉的「爭」,可能比起其他政治體制來得「文明」也比較「和平」,但本質還是一種「鬥爭」,或者,至少是「競爭」。
因為,民主選舉的運作邏輯,終究還是不脫「勝者為王」、「成王敗寇」。於是,在政治角力的場合上,爾虞我詐的情況會屢見不鮮。但這樣的機關算盡如果嚴重到拖垮國家的前進,人民就不能夠坐視,人性固然是造成政黨惡鬥的基礎根源,但這樣的人性,不可能完全根除,卻可以一定程度透過調整制度(例如,選舉制度的修改及採用負數票、啟動民間國會觀察機制等)來約束,甚至可以這麼說,政黨間存在一定的鬥性(或競爭性)並非全然是壞事,重點在於國家的主人—選民如何讓鬥爭(比爛),轉向競爭(比好)的方向修正。
當然,這一門課不容易,但卻必須立刻做,因為我們不能坐視那兩條龍繼續惡鬥,把我們安身立命的台灣夷為焦土。(作者為法學教授、律師)
|